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培训中心,长春税务学院:
李祥顺同志生前系山东省招远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稽查股副段长,共产党员。1948年出生,1969年参军,1974年参加税务工作,1998年3月5日在工作岗位上不幸病逝。
李祥顺同志在从事税收工作25年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精益求精,在本职岗位上,特别是在征管改革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却精通业务,并获得一项国家级专利;他坚持原则,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圆满地完成了税收各项工作任务;他廉洁从政,甘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新时期优秀税务干部的形象。
为表彰李祥顺同志的先进事迹,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追授李祥顺同志"优秀税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同时,号召全国税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向李祥顺同志学习。学习他秉公执法、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勤俭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推进税务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税收任务而努力奋斗!
附件:李祥顺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名利淡如水 事业重如山
--记山东省招远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稽查股副股长李祥顺同志生前主要事迹
李祥顺同志生前系山东省招远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稽查股副股长,1948年出生,1969年参军,1974年参加税务工作。历任税务专管员、税务所长、股长、分局副局长、副股长。从税25年来,连续18年被评为招远市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多次被招远市委、市政府记功、嘉奖。1998年3月5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工作岗位上不幸病逝。
李祥顺同志病逝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吊唁,向遗体告别那天,数百人自发地前来为他送行。烟台市国税局、中共招远市委、省国税局先后作出了开展向李祥顺同志学习的决定。招远市委还在李祥顺同志生前所在单位,举办了李祥顺同志事迹展览,先后有1200余人参观了展览,在当地形成了向李祥顺同志学习的热潮。
无私奉献 一尘不染
李祥顺在部队服役三年,年年受到嘉奖,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品格。1974年他开始从事税收工作,第二年就被提拔为税务所长,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在5个基层税务所当过所长、几乎走遍了招远市的山乡村镇。许多同志这样评价他:“李祥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先进。”70年代末,县委曾经把他作为县局副局长的候选人,因为他的学历低而被搁置了。不少人为他惋惜,但老李不这样想,他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职位的高低来衡量的,只要能为社会多做点工作,干什么都一样。”
1996年上级决定对基层机构进行调整,在组建分局领导班子时,领导考虑提拔任用李祥顺,但他想,自己年岁大了,身体又有病,还是把位置让给年富力强的同志,自己就当块铺路石。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组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新班子组建后,李祥顺积极配合工作,主动为新局长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找同志们谈心,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影响下,分局风气正、人心稳,各项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李祥顺对名看得谈,对利看得轻。在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本份”。
李祥顺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上高中,爱人在一个村办企业上班,每月工资仅有240元。老李又有病,各项费用开支很大,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他病逝后,仍留下了2000多元的欠债。和他共事多年的同志回忆,从来就没看见老李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一年四季都穿着税服。在他家里除了一台旧电视机外,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件值钱的东西。李祥顺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从不向组织伸手提要求。他的病很重,长年离不开药,可在他去世后,人们却发现他生前看病的很多医药费都没有报销。
李祥顺当过20多年的基层领导,直接与企业打交道,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按理说为自己办点事并不难。他的家属。孩子一直在农村,有许多乡镇企业招工时都征求他的意见,“是不是让你家属进厂工作”,都被他以种种理由谢绝了。80年代中期,老李曾在县局当过两年税政股长,企业能不能减免税,他起着决定作用。别人知道老李原则性强,不好通融,就转弯抹角找人传话:只要老李能松松口,他家属农转非的事我们全包了。老李听到后只是付之一笑。他常说:“党和人民把一定的权力赋予你的同时,也对你的觉悟和品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他在笔记本中这样告诫自己,要“文明俭朴守法纪,手脚干净不沾贪”。他认为,“取人一分,人格水平会下降十分,国家的损失或许是百分”。他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一个“手脚干净”的人。他的家属直到1991年才按正常手续办理了农转非。
对一时盛行的"请吃风"、"送礼风"李祥顺始终洁身自好,不随俗流,不管是谁请他吃饭,他都一概拒绝。有一次,李祥顺到一家企业查账,临走时厂长偷偷把一斤人参和一千元钱塞到他的包里,老李回家发现后,又立即返回送到厂里。厂长感动地说:“你为我们企业操了不少心,这点东西给你补补身体。”老李笑着说:依这不是叫我补身体,是叫我犯错误。
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企业有了困难,老李会舍上命去帮助解决。1993年春天,李祥顺主动要求参与招远黄金机械厂的一个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核算成本,查看账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量、本、利分析的方法,帮助厂里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企业每年增加效益20多万元。这套管理模式被烟台市乡镇企业局授予企业现代化管理最佳成果奖。厂领导执意要给他3000元酬劳金,被他拒绝了。厂领导又考虑到他爱人没有工作,决定招到厂里来于临时工,也被他婉言谢绝了。1990年,李祥顺参与了招远市电焊机厂弧焊机的研制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了近百户企业,查阅了大量资料,笔记就记了三大本,经过两年的努力,这项产品研制成功了,并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为电机厂年新增产值250多万元。厂里决定,给予参与研究的人员每人颁发5000元奖金,但李祥顺还是拒绝了。他说:“我不是冲着钱来的,能为企业做点事这也是应该的,只有企业经济发展了,税收才有稳固的基础。”
李祥顺的笔记本中写着这样一段话:“一名合格的税务干部应该树立严格的执法者形象;高尚的人格形象;人民的公仆形象”。回顾李祥顺所走过的人生历程,这“三个形象”的概括,正是对他从税25年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渴求知识 勤学不辍
接触过李祥顺的人都知道,他懂英语,会微机,精通业务,工作能力强,是一位出类拔革的业务骨干。但谁也不会相信,在他的《干部履历表》“文化程度”一栏中,却真真切切地填写着“高小”两个字。在这极大的反差背后,李祥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无数的心血。
1974年,李祥顺从部队退伍参加税务工作后,他深深感到自己的文化极不适应"智力型"税收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知识水平,他从头起步,凭着坚韧的毅力,先后自学了初中、高中课程,并报名参加了高教自学考试。人们至今还记得,为了自学英语,从1982年起,一台"红灯"牌便携收音机曾伴随他十余年。经过刻苦自学,1993年他顺利地通过了经济师职称的英语考试。
1995年,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税收工作,为了尽快掌握计算机操作,他买来计算机书籍,借了一台"小霸王"游戏机,因陋就简地学起了微机操作。分局领导看到他的学习热情,便把一台闲置的286微机交给他使用,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操作使用。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努力,他熟练地掌握了微机操作技术,成为当时全局能操作微机的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从参加税务工作之日起,李祥顺就把精通业务作为自己的从税根本。当年,为了尽快成为税收工作的行家里手,他以军人特有的意志,苦钻细研,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他身上总是装着笔记本,专门用于摘录各项税收政策、法规、典型案例和查账技巧等,逐项分类,逐一剖析,摸索偷逃税犯罪规律,走到哪,学到哪,有空就看,20多个春秋过去了,现在仍能查找到的笔记就有30多本。他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很快成为招远市税务系统公认的"税务通"、业务尖子、稽查能手。有一次,李祥顺率队到某黄金企业捡查,因账目混乱,其他同志感到很棘手,检查工作一时陷入困境。但细心的老李在查阅各种账簿和记录资料中意外地在一个账本里发现一张纸条,他根据纸张上记录的数据,估算出这个企业每月的产量和每年的销售额,后来通过调查摸底以及与同行业比较,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事实面前厂方只好补交了税款,接受了处罚。李祥顺业务精通,工作中明察秋毫,有许多逃税者栽在了他的手中。有人开玩笑说,老李天生就是块收税的料,连名字都叫"李上税"。
由于对税收工作的热爱,李祥顺并不满足于一般业务技能的提高。1995年初,时任招城分局副局长的李祥顺,针对新税制实施后征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出了新的征管措施,先后在企业办税人员中实行了"两证三考"制度,推行了"发票排号限时入账"新举措和企业财务管理"红色鉴定卡"等制度。这些征管工作上的有益探索,有力地促进了税收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纳税人自核目缴水平,堵塞了征管漏洞,规范了企业财务管理。《中国税务报》和《山东税务纵横》先后报道过他的做法。1996年,他所在的招城分局还为此在烟台市国税系统征管工作会议上做过经验介绍。
1995年下半年,李祥顺针对当时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经过反复探讨研究,撰写了《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构想》的论文,提出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从印制、发售、使用到核销全过程及数量、金额、税额全方位实行严密控制,建议对专用发票建立三级发售、三级控制、总额核销的封闭式管理。该论文被中国税制改革丛书编委会采用,刊登在1996年1月出版的《中国税制改革与发展论文集》中。李祥顺并未就此止步,从1996年8月起,他又用了10个月的时间,经过反复研究和探讨论证,研制出了"发票面额券"。这种发票票面的证明券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防伪性,可从根本上堵住各种利用发票偷税的问题,简化发票管理程序。1998年2月,他的设计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在研究设计的10个月里,李祥顺拖着病弱的身体,查阅了20余种相关资料,多次向有关专家请教,并手绘了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票样,揣在兜里,贴在墙上,常常对着票样长时间地发呆。在这期间,那台286微机成了他最好的"搭档",他常常守着微机干到深夜。
李祥顺逝世以后,他的妻子按照他生前愿望,将这一发明无偿交给了组织,希望能为搞好发票管理做出贡献。
生命不息 拼搏不止
李祥顺同志自参加税收工作以来,干工作不要命,舍小家为大家在招远市税务系统是出了名的。早在任辛庄税务所长时,他在一次手术后的第二天,就不顾医生让卧床休息一周的嘱咐,向领导"隐瞒"了实情,毅然骑上自行车到30华里以外的乡镇进行税收检查。同组的同志知道真情后,都劝他回家休息,但他只是淡淡地说:没关系,只不过是个小手术,自己注意一点就行了。就这样,他带领检查组一干就是10多天。
一次,他的小儿子腿折断住进了医院,他忙于工作,没时间去陪伴,致使孩子不小心从病床上摔下来,刚刚接好的骨头又造成新的错位,不得不重新手术。1992年,他父亲病重住院,他只是利用晚上的时间陪床照顾,老人弥留之际他也没能守在床边。
李祥顺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1993年以后,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有时从家到单位不足500米的路程,他走走,歇歇,要走上个把小时。单位的领导曾多次对他讲,你身体不好,要注意休息,上下班不必那么难时。但他却说:“只要我能坚持,就要准时表上班,只不过从家里早走会儿就行了。”领导看劝不住他,就派局里的车接送他上下班。为了能治好他的病,单位先后两次派人送他到青岛、济南接受治疗,并处处从工作、生活上关心他。李祥顺把这些-一牢记在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组织。每次住院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急着出院,用他自己的话说:“躺在病床上难受”。其实同志们都知道,他那是舍不得丢下工作的借口而已。
1995年5月的一天,他刚刚出院上班,就向分局领导提出到企业进行税收检查的要求,分局领导十分清楚他的脾气,就安排他和石道祥同志到离分局仅500多米的制桶厂检查,当他俩步行到离厂还有150米的地方时,李祥顺感到头重脚轻,脸色蜡黄喘不上气来,他痛苦地蹲在地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滴了下来,同行的老石心疼地说:“老李,病得这么厉害,就不要去了,我送你回家吧”。可李祥顺坚决不肯,他说:“没关系,是老毛病犯了,你先去吧,我吃点药,休息一会儿就会好的”。他硬是这样坚持着一天检查完两户企业,为国家追回税款13万元。
1996年10月,他从招远分局副局长的岗位调任直属分局稽查股副股长以后,许多熟悉他的人都劝他说:“老李,你现在地位不同了,不再担任分局领导,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必那样拚命了,还是保重自己的身体要紧”。而他却坚定地回答:“工作不论职位高低,奉献不分干部群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7年6月底,直属分局对辖区部分企业进行调账检查,老李与股里干部小秦在对企业账目进行检查时,发现玉米淀粉厂税负明显不正常,怀疑其有偷税行为,而从账面上并没有发现偷税的问题。为了弄清真相,他俩冒着酷暑先后10多次到市外贸公司、土产公司及张星镇粉丝厂调查取证,了解情况,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企业不得不承认自己虚开农副产品收购凭证和把应税产品按饲料销售人贴的事实,一次就查补税款338万元。1997年,他和小秦两人共查补税款800多万元。
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分局领导安排他在办公室内工作,但对待每一项工作,他仍是那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在笔记中写到:“说办的事要抓紧时间办;能今天办完的事决不拖到明天办!”直到逝世前,他还在不折不扣地履行着自己这句朴实的“座右铭”。
1998年3月4日,是李祥顺工作历程的最后一天。这天早晨,在家病休一星期的李祥顺,不听妻子的劝告,带病到单位工作。分局领导见他脸色不好,执意要送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说:“我宁肯倒在岗位上,也决不躺在病床上”。这天中午,由于病痛折磨,他一口饭也没吃下。晚上下班前,他把自己审理完毕的8份材料交给领导后,又回到办公桌前继续审理材料,同室的同志看到后,对他说:“老李,你身体不好,明天再干吧。”他却说:“你们先走吧,我再干一会儿”。直到晚上8点多钟,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办公室。第二天早晨,他草草地喝了一碗豆浆,耐心地做通了老伴的工作,没等分局的车子来接,就匆匆地赶到了单位,准备继续审理那几份前一天没有审理完的材料。可万万没有想到,他刚刚打完考勤卡,就因心脏病急剧发作,倒在了离办公桌仅几步之遥的走廊里,再也没有起来……
李祥顺走了,带着对祖国税收事业的无限热爱,离开了他从事25年的税收工作岗位。但他的崇高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开拓、进取。 (1)
李祥顺同志生前系山东省招远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稽查股副段长,共产党员。1948年出生,1969年参军,1974年参加税务工作,1998年3月5日在工作岗位上不幸病逝。
李祥顺同志在从事税收工作25年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精益求精,在本职岗位上,特别是在征管改革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却精通业务,并获得一项国家级专利;他坚持原则,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圆满地完成了税收各项工作任务;他廉洁从政,甘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新时期优秀税务干部的形象。
为表彰李祥顺同志的先进事迹,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追授李祥顺同志"优秀税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同时,号召全国税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向李祥顺同志学习。学习他秉公执法、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勤俭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推进税务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税收任务而努力奋斗!
附件:李祥顺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名利淡如水 事业重如山
--记山东省招远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稽查股副股长李祥顺同志生前主要事迹
李祥顺同志生前系山东省招远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稽查股副股长,1948年出生,1969年参军,1974年参加税务工作。历任税务专管员、税务所长、股长、分局副局长、副股长。从税25年来,连续18年被评为招远市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多次被招远市委、市政府记功、嘉奖。1998年3月5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工作岗位上不幸病逝。
李祥顺同志病逝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吊唁,向遗体告别那天,数百人自发地前来为他送行。烟台市国税局、中共招远市委、省国税局先后作出了开展向李祥顺同志学习的决定。招远市委还在李祥顺同志生前所在单位,举办了李祥顺同志事迹展览,先后有1200余人参观了展览,在当地形成了向李祥顺同志学习的热潮。
无私奉献 一尘不染
李祥顺在部队服役三年,年年受到嘉奖,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品格。1974年他开始从事税收工作,第二年就被提拔为税务所长,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在5个基层税务所当过所长、几乎走遍了招远市的山乡村镇。许多同志这样评价他:“李祥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先进。”70年代末,县委曾经把他作为县局副局长的候选人,因为他的学历低而被搁置了。不少人为他惋惜,但老李不这样想,他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职位的高低来衡量的,只要能为社会多做点工作,干什么都一样。”
1996年上级决定对基层机构进行调整,在组建分局领导班子时,领导考虑提拔任用李祥顺,但他想,自己年岁大了,身体又有病,还是把位置让给年富力强的同志,自己就当块铺路石。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组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新班子组建后,李祥顺积极配合工作,主动为新局长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找同志们谈心,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影响下,分局风气正、人心稳,各项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李祥顺对名看得谈,对利看得轻。在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本份”。
李祥顺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上高中,爱人在一个村办企业上班,每月工资仅有240元。老李又有病,各项费用开支很大,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他病逝后,仍留下了2000多元的欠债。和他共事多年的同志回忆,从来就没看见老李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一年四季都穿着税服。在他家里除了一台旧电视机外,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件值钱的东西。李祥顺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从不向组织伸手提要求。他的病很重,长年离不开药,可在他去世后,人们却发现他生前看病的很多医药费都没有报销。
李祥顺当过20多年的基层领导,直接与企业打交道,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按理说为自己办点事并不难。他的家属。孩子一直在农村,有许多乡镇企业招工时都征求他的意见,“是不是让你家属进厂工作”,都被他以种种理由谢绝了。80年代中期,老李曾在县局当过两年税政股长,企业能不能减免税,他起着决定作用。别人知道老李原则性强,不好通融,就转弯抹角找人传话:只要老李能松松口,他家属农转非的事我们全包了。老李听到后只是付之一笑。他常说:“党和人民把一定的权力赋予你的同时,也对你的觉悟和品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他在笔记本中这样告诫自己,要“文明俭朴守法纪,手脚干净不沾贪”。他认为,“取人一分,人格水平会下降十分,国家的损失或许是百分”。他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一个“手脚干净”的人。他的家属直到1991年才按正常手续办理了农转非。
对一时盛行的"请吃风"、"送礼风"李祥顺始终洁身自好,不随俗流,不管是谁请他吃饭,他都一概拒绝。有一次,李祥顺到一家企业查账,临走时厂长偷偷把一斤人参和一千元钱塞到他的包里,老李回家发现后,又立即返回送到厂里。厂长感动地说:“你为我们企业操了不少心,这点东西给你补补身体。”老李笑着说:依这不是叫我补身体,是叫我犯错误。
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企业有了困难,老李会舍上命去帮助解决。1993年春天,李祥顺主动要求参与招远黄金机械厂的一个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核算成本,查看账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量、本、利分析的方法,帮助厂里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企业每年增加效益20多万元。这套管理模式被烟台市乡镇企业局授予企业现代化管理最佳成果奖。厂领导执意要给他3000元酬劳金,被他拒绝了。厂领导又考虑到他爱人没有工作,决定招到厂里来于临时工,也被他婉言谢绝了。1990年,李祥顺参与了招远市电焊机厂弧焊机的研制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了近百户企业,查阅了大量资料,笔记就记了三大本,经过两年的努力,这项产品研制成功了,并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为电机厂年新增产值250多万元。厂里决定,给予参与研究的人员每人颁发5000元奖金,但李祥顺还是拒绝了。他说:“我不是冲着钱来的,能为企业做点事这也是应该的,只有企业经济发展了,税收才有稳固的基础。”
李祥顺的笔记本中写着这样一段话:“一名合格的税务干部应该树立严格的执法者形象;高尚的人格形象;人民的公仆形象”。回顾李祥顺所走过的人生历程,这“三个形象”的概括,正是对他从税25年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渴求知识 勤学不辍
接触过李祥顺的人都知道,他懂英语,会微机,精通业务,工作能力强,是一位出类拔革的业务骨干。但谁也不会相信,在他的《干部履历表》“文化程度”一栏中,却真真切切地填写着“高小”两个字。在这极大的反差背后,李祥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无数的心血。
1974年,李祥顺从部队退伍参加税务工作后,他深深感到自己的文化极不适应"智力型"税收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知识水平,他从头起步,凭着坚韧的毅力,先后自学了初中、高中课程,并报名参加了高教自学考试。人们至今还记得,为了自学英语,从1982年起,一台"红灯"牌便携收音机曾伴随他十余年。经过刻苦自学,1993年他顺利地通过了经济师职称的英语考试。
1995年,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税收工作,为了尽快掌握计算机操作,他买来计算机书籍,借了一台"小霸王"游戏机,因陋就简地学起了微机操作。分局领导看到他的学习热情,便把一台闲置的286微机交给他使用,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操作使用。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努力,他熟练地掌握了微机操作技术,成为当时全局能操作微机的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从参加税务工作之日起,李祥顺就把精通业务作为自己的从税根本。当年,为了尽快成为税收工作的行家里手,他以军人特有的意志,苦钻细研,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他身上总是装着笔记本,专门用于摘录各项税收政策、法规、典型案例和查账技巧等,逐项分类,逐一剖析,摸索偷逃税犯罪规律,走到哪,学到哪,有空就看,20多个春秋过去了,现在仍能查找到的笔记就有30多本。他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很快成为招远市税务系统公认的"税务通"、业务尖子、稽查能手。有一次,李祥顺率队到某黄金企业捡查,因账目混乱,其他同志感到很棘手,检查工作一时陷入困境。但细心的老李在查阅各种账簿和记录资料中意外地在一个账本里发现一张纸条,他根据纸张上记录的数据,估算出这个企业每月的产量和每年的销售额,后来通过调查摸底以及与同行业比较,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事实面前厂方只好补交了税款,接受了处罚。李祥顺业务精通,工作中明察秋毫,有许多逃税者栽在了他的手中。有人开玩笑说,老李天生就是块收税的料,连名字都叫"李上税"。
由于对税收工作的热爱,李祥顺并不满足于一般业务技能的提高。1995年初,时任招城分局副局长的李祥顺,针对新税制实施后征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出了新的征管措施,先后在企业办税人员中实行了"两证三考"制度,推行了"发票排号限时入账"新举措和企业财务管理"红色鉴定卡"等制度。这些征管工作上的有益探索,有力地促进了税收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纳税人自核目缴水平,堵塞了征管漏洞,规范了企业财务管理。《中国税务报》和《山东税务纵横》先后报道过他的做法。1996年,他所在的招城分局还为此在烟台市国税系统征管工作会议上做过经验介绍。
1995年下半年,李祥顺针对当时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经过反复探讨研究,撰写了《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构想》的论文,提出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从印制、发售、使用到核销全过程及数量、金额、税额全方位实行严密控制,建议对专用发票建立三级发售、三级控制、总额核销的封闭式管理。该论文被中国税制改革丛书编委会采用,刊登在1996年1月出版的《中国税制改革与发展论文集》中。李祥顺并未就此止步,从1996年8月起,他又用了10个月的时间,经过反复研究和探讨论证,研制出了"发票面额券"。这种发票票面的证明券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防伪性,可从根本上堵住各种利用发票偷税的问题,简化发票管理程序。1998年2月,他的设计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在研究设计的10个月里,李祥顺拖着病弱的身体,查阅了20余种相关资料,多次向有关专家请教,并手绘了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票样,揣在兜里,贴在墙上,常常对着票样长时间地发呆。在这期间,那台286微机成了他最好的"搭档",他常常守着微机干到深夜。
李祥顺逝世以后,他的妻子按照他生前愿望,将这一发明无偿交给了组织,希望能为搞好发票管理做出贡献。
生命不息 拼搏不止
李祥顺同志自参加税收工作以来,干工作不要命,舍小家为大家在招远市税务系统是出了名的。早在任辛庄税务所长时,他在一次手术后的第二天,就不顾医生让卧床休息一周的嘱咐,向领导"隐瞒"了实情,毅然骑上自行车到30华里以外的乡镇进行税收检查。同组的同志知道真情后,都劝他回家休息,但他只是淡淡地说:没关系,只不过是个小手术,自己注意一点就行了。就这样,他带领检查组一干就是10多天。
一次,他的小儿子腿折断住进了医院,他忙于工作,没时间去陪伴,致使孩子不小心从病床上摔下来,刚刚接好的骨头又造成新的错位,不得不重新手术。1992年,他父亲病重住院,他只是利用晚上的时间陪床照顾,老人弥留之际他也没能守在床边。
李祥顺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1993年以后,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有时从家到单位不足500米的路程,他走走,歇歇,要走上个把小时。单位的领导曾多次对他讲,你身体不好,要注意休息,上下班不必那么难时。但他却说:“只要我能坚持,就要准时表上班,只不过从家里早走会儿就行了。”领导看劝不住他,就派局里的车接送他上下班。为了能治好他的病,单位先后两次派人送他到青岛、济南接受治疗,并处处从工作、生活上关心他。李祥顺把这些-一牢记在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组织。每次住院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急着出院,用他自己的话说:“躺在病床上难受”。其实同志们都知道,他那是舍不得丢下工作的借口而已。
1995年5月的一天,他刚刚出院上班,就向分局领导提出到企业进行税收检查的要求,分局领导十分清楚他的脾气,就安排他和石道祥同志到离分局仅500多米的制桶厂检查,当他俩步行到离厂还有150米的地方时,李祥顺感到头重脚轻,脸色蜡黄喘不上气来,他痛苦地蹲在地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滴了下来,同行的老石心疼地说:“老李,病得这么厉害,就不要去了,我送你回家吧”。可李祥顺坚决不肯,他说:“没关系,是老毛病犯了,你先去吧,我吃点药,休息一会儿就会好的”。他硬是这样坚持着一天检查完两户企业,为国家追回税款13万元。
1996年10月,他从招远分局副局长的岗位调任直属分局稽查股副股长以后,许多熟悉他的人都劝他说:“老李,你现在地位不同了,不再担任分局领导,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必那样拚命了,还是保重自己的身体要紧”。而他却坚定地回答:“工作不论职位高低,奉献不分干部群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7年6月底,直属分局对辖区部分企业进行调账检查,老李与股里干部小秦在对企业账目进行检查时,发现玉米淀粉厂税负明显不正常,怀疑其有偷税行为,而从账面上并没有发现偷税的问题。为了弄清真相,他俩冒着酷暑先后10多次到市外贸公司、土产公司及张星镇粉丝厂调查取证,了解情况,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企业不得不承认自己虚开农副产品收购凭证和把应税产品按饲料销售人贴的事实,一次就查补税款338万元。1997年,他和小秦两人共查补税款800多万元。
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分局领导安排他在办公室内工作,但对待每一项工作,他仍是那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在笔记中写到:“说办的事要抓紧时间办;能今天办完的事决不拖到明天办!”直到逝世前,他还在不折不扣地履行着自己这句朴实的“座右铭”。
1998年3月4日,是李祥顺工作历程的最后一天。这天早晨,在家病休一星期的李祥顺,不听妻子的劝告,带病到单位工作。分局领导见他脸色不好,执意要送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说:“我宁肯倒在岗位上,也决不躺在病床上”。这天中午,由于病痛折磨,他一口饭也没吃下。晚上下班前,他把自己审理完毕的8份材料交给领导后,又回到办公桌前继续审理材料,同室的同志看到后,对他说:“老李,你身体不好,明天再干吧。”他却说:“你们先走吧,我再干一会儿”。直到晚上8点多钟,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办公室。第二天早晨,他草草地喝了一碗豆浆,耐心地做通了老伴的工作,没等分局的车子来接,就匆匆地赶到了单位,准备继续审理那几份前一天没有审理完的材料。可万万没有想到,他刚刚打完考勤卡,就因心脏病急剧发作,倒在了离办公桌仅几步之遥的走廊里,再也没有起来……
李祥顺走了,带着对祖国税收事业的无限热爱,离开了他从事25年的税收工作岗位。但他的崇高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开拓、进取。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