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三)

[财预字〔1994〕第55号]  [1994-05-17]


   (三)在《国家预算收入科目》中增设第十五类"企业所得税退税类","类"下按"企业所得税类"的"款"级科目,相应设置退税"款"级科目(具体详见"'企业所得税退税类'科目表")。凡符合国务院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所得税退税项目,按企业性质和归口部门分别适用本"类"各有关退税科目。
   (四)取消《国家预算收入科目》第十三类"国有企业承包收入退税类"一个"类",原第十四、十五类科目的序号依次前移。
   此外,将"国有银行所得税""款"中的第1项"中国人民银行所得税"改为"国家开发银行所得税",增设第6项"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所得税"、第7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所得税"。中国人民银行所属经济实体与该行脱钩前上缴的所得税,暂列入"其他中央金融企业所得税""项"级科目中。
   五、关于退税情况的反映。
   上述各项退税科目反映的数额均应纳入各级金库、财政部门、国家税务总局系统和海关总署系统的收入月报之中。
   国家税务总局系统编报"各项收入提退明细月报表"时,应在"增值税"、"消费税"下增加主要退税项目(如外商投资企业、福利、校办企业等等)的情况,具体格式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国家税务总局将"明细月报表"的情况汇总后,应抄送财政部。
   省级中企驻厂员机构(包括代行中企驻厂员机构职责的地方财政部门)应按《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按月与国库对账并编报"退税月报","退税月报"应按行业全面反映其审批的各项退税的情况。具体格式由财政部制定。
   地方财政应将各项地方税收的退税情况,随收入"月报"一并报送我部。
   六、关于一些企业所得税的体制结算。
   年终决算时,地方财政在与中央财政办理中央与地方间联营和股份制企业,以及有关企业的所得税分成结算中,应从这些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中扣除已退库的所得税。
   七、其他问题。
   (一)根据国务院国发[1993]85号《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重新审查、确认的,1993年6月30日以前省级政府批准实施、尚未到期的减免税政策的具体退税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二)省级金库在按财政部[93]财预明电字第4号《暂行规定》第六点的规定,计算地方应得的调度资金金额时,应从"中央预算收入日报表"的"一般增值税"和"一般消费税"数额中扣除"一般产品退增值税"、"校办、福利、外商企业一般产品退税增值税"、"一般产品退消费税"和"校办、福利、外商企业一般产品退消费税"的数额。
   (三)本《规定》由财政部解释,从发布之日起执行。本《规定》发布前制定的有关"先征后退"、"财政返还"、"税收返还"和退税管理的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应按本《规定》执行。
   请各级财政、税务(海关)、中企驻厂员机构和国库密切协作,认真把关,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和本《规定》做好退税工作。堵塞各种少征税多退税的漏洞,防止预算收入的流失。附:"企业所得税退税类"科目表(略)(完)
加入收藏 收藏列表

点此按钮分享给好友